先天淋巴細胞 (ILC) 是近期廣受重視的一種組織駐留先天淋巴細胞,在調節哺乳動物身體粘膜屏障表面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有研究稱,ILC3s可浸潤腫瘤,并通過細胞因子的產生影響癌癥的發生與發展。那么,ILC3s和適應性免疫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癌癥中是否也很重要呢?

突破!中山大學舒躍龍團隊發現,MX1罕見變異增加人類對H7N9病毒易感性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舒躍龍團隊對此展開了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共納入217例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和116例與確診病例具有流行病學關聯的職業暴露人群對照,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關聯分析,發現人MX1基因稀有變異可能增加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風險。這一重大突破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Nature子刊重磅!乳腺癌“殺人”幫兇被曝光,原來是膽固醇在助紂為虐
近日,杜克大學的科研人員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的一篇題為Dysregulated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results in resistance to ferroptosis increasing tumorigenicity and metastasis in cancer 的文章終于找到了高膽固醇影響乳腺癌的作用機制。

六年半攻關!華東師大科學家PNAS發文:給細胞“喝紅酒”可調控腫瘤免疫治療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經過六年半科研攻關,聯合在《PNAS》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該研究為如何緩解CAR-T療法中的細胞因子風暴、腫瘤溶解綜合征等致命副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Science重磅:張鋒領銜開發全新mRNA遞送平臺SEND,開辟分子療法遞送新方法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科學家張鋒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全新RNA遞送平臺——SEND。SEND 以人體內天然存在的 RNA 運輸蛋白 PEG 10 為基礎,通過對 PEG 10 蛋白進行改造就可以將不同的 RNA 運送到不同的細胞或器官。由于是天然存在于人體中的蛋白質,該平臺相較于其他 RNA 遞送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機體的免疫攻擊。

新發現:中國科學家發現瘧疾傳播的核心調控因子
2021年8月8日,同濟大學和江蘇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聯合研究,在國際期刊 Nucleic Acids Resreach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cascade of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determines sexual commitment and development inPlasmodium falciparum ”的文章,揭示了瘧疾傳播的核心調控因子。

《Nature》重磅!衰老的骨骼干細胞會延緩骨折愈合,并促進炎癥發展加速全身衰老!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Charles K. F. Chan、Michael T. Longaker等研究人員發現,衰老的骨骼干細胞會產生一種炎癥退化微環境,不僅會導致骨折愈合不良、骨質疏松癥、各種血液疾病的發生,還會促進全身細胞和系統的普遍炎癥,進而影響到人體健康。相關研究于2021年8月11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致死率提高82%!這些新冠變異毒株會成為下一個Delta嗎?
近日,Nature 發表了題為“Remember Beta? New data reveal variant’s deadly powers”的評論文章,引發了人們對 Beta 變種的關注。Beta(B.1.351) 變種早期是在2020年5月被發現于南非,曾在2020年年底在當地引發了第二波新冠疫情并擴散至全球。一些證據表明,Beta 引起的南非第二波疫情期間,COVID-19 的重癥病例比前期更為常見。

Nature:難怪抗癌“神藥”也救不了腫瘤耐藥!原來是癌細胞改了代謝方式,更愛脂肪酸
在疾病治療早期,一部分癌細胞便展現出“刀槍不入”的特質,其中少部分癌細胞甚至能夠隨著藥物反應而改變自己的代謝方式,從而保持生長和繁殖的能力,如果阻斷這些癌細胞獨特的代謝途徑,便能夠抑制耐藥細胞進一步擴張,增強癌癥治療效果。相關報告以Cycling cancer persister cells arise from lineages with distinct programs為題發表在8月11日的《Nature》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