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中心 >市場動態


Nature Medicine:同樣是吃碳水,為什么每個人的血糖反應不一樣?


  市場動態     |      2025-06-06
摘要:研究表明,個體對某些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應差異取決于個人的代謝健康狀況,與特定的代謝疾病有關。
美國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處于糖尿病前期,其中70%將發展為2型糖尿病(T2D),這給公共衛生帶來了重大負擔。餐后血糖反應(PPGR)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但為什么不同個體對相同食物的血糖反應差異顯著,目前還不清楚。
斯坦福醫學院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個體對某些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應差異取決于個人的代謝健康狀況,與特定的代謝疾病有關,包括胰島素抵抗或β細胞功能障礙,這兩者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
碳水化合物血糖反應的個體差異及其代謝生理學基礎圖1 碳水化合物血糖反應的個體差異及其代謝生理學基礎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血糖反應的差異有助于制定個性化的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策略。這項研究成果于6月4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糖尿病的診斷依據是血糖水平升高,即高血糖癥。胰腺中的β細胞產生胰島素,這種激素隨后被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細胞,幫助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化為能量。
當β細胞發生功能障礙時,胰腺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而當體內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減弱時,就會出現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都可能導致血糖水平升高。
在這項研究中,55名無T2D病史的參與者在進食了7種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后進行了血糖監測,以測定其餐后血糖反應。其中,近一半的參與者(26人)處于糖尿病前期。
這些參與者還接受了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障礙的代謝檢測,以及多組學分析,其中包括甘油三酯水平檢測、血漿代謝物檢測、肝功能指標和腸道微生物組的檢測。
參與者佩戴連續血糖監測儀,并食用份量相同的不同碳水化合物。測試的食物包括七種:米飯、面包、土豆、意大利面、黑豆、葡萄以及混合漿果。參與者在早餐時進食這些食物。研究團隊在餐后三個小時內追蹤他們的血糖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代謝健康狀況如何,許多參與者在食用米飯或葡萄后血糖都會飆升。對于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土豆和意大利面),血糖反應因參與者的代謝功能障礙程度而異。
 通過連續血糖監測(CGM)量化餐后反應
圖2 通過連續血糖監測(CGM)量化餐后反應
在食用意大利面后,血糖峰值最高的是胰島素抵抗的參與者,而食用土豆后,血糖峰值最高的是胰島素抵抗或β細胞功能障礙的參與者。多組學分析顯示,在食用土豆后飆升的參與者體內,甘油三酯、脂肪酸及其他代謝物的水平也較高。
食用面包后血糖飆升的參與者更容易患高血壓。“總的來說,米飯是升糖作用最強的碳水化合物,但個體間存在顯著差異,”作者說。“米飯升糖的更有可能是亞洲人,而面包升糖的則血壓更高。”
土豆和葡萄引發的血糖反應對比結果與胰島素抵抗相關,這表明該比值有望作為胰島素抵抗的生物標志物。“這類生物標志物很有用,因為胰島素抵抗可通過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來控制,從而降低高危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斯坦福大學的Tracey McLaughlin說。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在攝入碳水化合物之前先攝入一定量的膳食纖維、蛋白質或脂肪是否能降低血糖峰值。參與者在吃米飯前10分鐘分別食用豌豆纖維粉、水煮蛋中的蛋白或鮮奶油。
結果顯示,在吃米飯之前攝入膳食纖維或蛋白質可以降低血糖峰值,而在吃米飯之前攝入脂肪可以延遲峰值出現時間。不過,這些血糖反應的變化僅限于代謝健康的參與者,也就是胰島素敏感或β細胞功能正常的參與者。
參考資料
[1]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glycemic responses to carbohydrates and underlying metabolic physiology

 

摘要:研究表明,個體對某些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應差異取決于個人的代謝健康狀況,與特定的代謝疾病有關。
美國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處于糖尿病前期,其中70%將發展為2型糖尿病(T2D),這給公共衛生帶來了重大負擔。餐后血糖反應(PPGR)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但為什么不同個體對相同食物的血糖反應差異顯著,目前還不清楚。
斯坦福醫學院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個體對某些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應差異取決于個人的代謝健康狀況,與特定的代謝疾病有關,包括胰島素抵抗或β細胞功能障礙,這兩者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
碳水化合物血糖反應的個體差異及其代謝生理學基礎圖1 碳水化合物血糖反應的個體差異及其代謝生理學基礎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血糖反應的差異有助于制定個性化的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策略。這項研究成果于6月4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糖尿病的診斷依據是血糖水平升高,即高血糖癥。胰腺中的β細胞產生胰島素,這種激素隨后被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細胞,幫助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化為能量。
當β細胞發生功能障礙時,胰腺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而當體內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減弱時,就會出現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都可能導致血糖水平升高。
在這項研究中,55名無T2D病史的參與者在進食了7種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后進行了血糖監測,以測定其餐后血糖反應。其中,近一半的參與者(26人)處于糖尿病前期。
這些參與者還接受了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障礙的代謝檢測,以及多組學分析,其中包括甘油三酯水平檢測、血漿代謝物檢測、肝功能指標和腸道微生物組的檢測。
參與者佩戴連續血糖監測儀,并食用份量相同的不同碳水化合物。測試的食物包括七種:米飯、面包、土豆、意大利面、黑豆、葡萄以及混合漿果。參與者在早餐時進食這些食物。研究團隊在餐后三個小時內追蹤他們的血糖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代謝健康狀況如何,許多參與者在食用米飯或葡萄后血糖都會飆升。對于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土豆和意大利面),血糖反應因參與者的代謝功能障礙程度而異。
 通過連續血糖監測(CGM)量化餐后反應
圖2 通過連續血糖監測(CGM)量化餐后反應
在食用意大利面后,血糖峰值最高的是胰島素抵抗的參與者,而食用土豆后,血糖峰值最高的是胰島素抵抗或β細胞功能障礙的參與者。多組學分析顯示,在食用土豆后飆升的參與者體內,甘油三酯、脂肪酸及其他代謝物的水平也較高。
食用面包后血糖飆升的參與者更容易患高血壓。“總的來說,米飯是升糖作用最強的碳水化合物,但個體間存在顯著差異,”作者說。“米飯升糖的更有可能是亞洲人,而面包升糖的則血壓更高。”
土豆和葡萄引發的血糖反應對比結果與胰島素抵抗相關,這表明該比值有望作為胰島素抵抗的生物標志物。“這類生物標志物很有用,因為胰島素抵抗可通過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來控制,從而降低高危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斯坦福大學的Tracey McLaughlin說。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在攝入碳水化合物之前先攝入一定量的膳食纖維、蛋白質或脂肪是否能降低血糖峰值。參與者在吃米飯前10分鐘分別食用豌豆纖維粉、水煮蛋中的蛋白或鮮奶油。
結果顯示,在吃米飯之前攝入膳食纖維或蛋白質可以降低血糖峰值,而在吃米飯之前攝入脂肪可以延遲峰值出現時間。不過,這些血糖反應的變化僅限于代謝健康的參與者,也就是胰島素敏感或β細胞功能正常的參與者。
參考資料
[1]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glycemic responses to carbohydrates and underlying metabolic physiology